汪伪政权为虎作伥,积极配合日军“清乡”与镇压抗日活动,给中国抗战带来极大危害。以下具体阐述其配合方式:
军事配合
- 兵力协同:汪伪政权组织伪军协助日军进行军事“清乡”行动。他们与日军组成联合部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包围、封锁和扫荡。例如在苏南地区,汪伪的和平建国军会同日军对新四军活动区域发起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凭借人数优势,压缩抗日武装的活动空间。
- 情报共享:汪伪政权利用其在基层建立的伪组织和情报网络,为日军提供抗日力量的部署、活动规律等情报。这些情报使得日军能够更精准地实施“清乡”和镇压行动,给抗日队伍造成了严重损失。
政治管控
- 建立伪政权:汪伪政权在“清乡”地区大力建立各级伪行政机构,从省到乡层层设置,以取代原有的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任命亲日派官员,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日军的统治得以在基层渗透。
- 推行保甲制度:借鉴古代的保甲法,汪伪政权在“清乡”区强制推行保甲制度。将居民按一定户数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一户“通共”或抗日,全保甲受罚。这一制度加强了对民众的监视和控制,限制了抗日活动的开展。
经济掠夺
- 物资搜刮:汪伪政权配合日军对“清乡”地区的物资进行疯狂搜刮。他们以“军粮”“军需”等名义,强行征收粮食、棉花、煤炭等战略物资,导致当地民众生活困苦,也削弱了抗日力量的物资基础。
- 经济封锁:在“清乡”区周边设置关卡,对物资进出进行严格管控。禁止抗日根据地所需的药品、武器、弹药等物资流入,试图从经济上困死抗日力量。
文化渗透
- 奴化教育:汪伪政权在学校和社会上推行奴化教育,篡改历史教材,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等反动思想,企图从思想上瓦解民众的抗日意志,培养亲日的下一代。
- 舆论控制: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为日军的侵略行为和“清乡”行动进行宣传,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同时对抗日活动进行歪曲和抹黑,营造有利于日军和汪伪政权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