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向 | 本届重点内容 | 往届对比 |
---|---|---|
数字经济 | 数据要素流通制度设计 | 侧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
碳中和路径 | 碳交易市场跨国协作机制 | 聚焦减排技术突破 |
乡村振兴 | 县域特色产业孵化标准 | 主要讨论基础设施建设 |
民生保障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 集中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
风险防控 | 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框架 | 重点在金融风险预警 |
三大突破性调整:
-
技术跨界应用
首次设立「空天信息与农业融合」专题论坛,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实践标准制定,往届仅停留在技术成果展示层面。 -
治理模式创新
新增「特大都市圈协同治理」板块,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提出跨行政区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方案,较往届单一城市治理研究更具系统性。 -
国际规则对接
设置「一带一路标准互认」特别议程,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优势产业,建立20项国际认证互认目录,突破以往侧重贸易畅通的讨论框架。
形式革新体现:
- 采用「主论坛+平行工作坊」模式,允许中小企业代表参与政策草案磋商
- 引入可视化决策系统,实时生成议题讨论热力分析图
- 设立青年学者「创新提案直通车」,优秀方案可直接呈报部委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