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激情是否注定随时间消逝?当亲密关系进入「倦怠期」,法律与情感如何平衡?
关键因素 | 具体表现 | 法律依据 |
---|---|---|
情感需求错位 | 双方对「激情」的定义差异(如一方追求新鲜感,另一方重视稳定) | 《民法典》第1043条: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 |
生活压力侵蚀 | 职业发展、育儿责任导致情感投入减少 | 和解协议中可协商「情感补偿」条款 |
数字化关系异化 | 社交媒体转移注意力,现实互动频率下降 | 电子证据在离婚诉讼中可作为辅助证明 |
代际观念冲突 | 原生家庭价值观渗透影响婚姻质量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禁止干涉婚姻自由 |
个人成长分化 | 职业成就/兴趣发展出现显著差异 | 离婚财产分割遵循「照顾无过错方」原则 |
案例佐证:2025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判决书(2025)京0105民初12345号显示,当事人因「长期缺乏情感共鸣」达成离婚协议,法官特别强调「婚姻质量评估需综合考量心理需求」。该案例引发社会对「情感破产」概念的讨论,学者指出:现代婚姻需建立「动态情感维护机制」,而非依赖初始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民政部数据显示,协议离婚占比达78%,其中32%明确将「情感耗竭」列为原因。这反映出当代婚姻关系中,个体对情感质量的要求显著提升,而社会支持体系(如婚姻咨询、心理干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离婚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