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融合如何在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中找到平衡点?
课程框架设计
维度 | 中国教育侧重 | 西方教育侧重 | 南通国际学校的融合方案 |
---|---|---|---|
核心学科 | 语文、数学、科学的基础性学习 | 人文社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 双语教学+跨学科项目制学习 |
文化传承 |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 | 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 中文经典诵读+全球议题研究 |
技能培养 | 系统化知识体系构建 | 实践创新与自主学习 | 国家课程校本化+PBL(项目式学习) |
教学实践特色
-
知识体系的双向渗透
- 数学领域:采用新加坡数学教材强化逻辑思维,同步融入中国奥数竞赛训练
- 语言学习:中文课侧重文言文解析,英语课引入莎士比亚戏剧工作坊
-
评价体系的创新
- 过程性评价:保留中国教育的单元测试,增加西方教育的档案袋评估
- 能力维度:设立"21世纪技能"评分表,涵盖协作、领导力等非认知能力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
- 传统节日课程:清明节结合历史探究与生态教育,端午节融入工程学(龙舟设计)
- 国际理解教育:通过模拟联合国与孔子学院合作项目,实现文化双向输出
师资与课程研发
- 双师制教学:每班配备中籍教师(主抓学科深度)与外教(侧重思维拓展)
- 本土化改造:将IB课程中的"知识论"模块与《论语》辩证思想相融合
这种融合模式既保留了中国教育的系统性优势,又引入了西方教育的个性化培养路径,其成效体现在毕业生同时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与全球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