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百年老校的校训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教育哲学?它的历史脉络又如何与地域文化深度交织?
历史沿革时间轴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06年 | 前身为秦州府中学堂,由清末官员赵尔巽创办,是甘肃省最早的官立中学之一。 |
1912年 | 改称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培养陇右地区首批新式师资力量。 |
1938年 | 西南联大分校迁入天水期间,与该校开展学术交流,推动教学改革。 |
1953年 | 正式定名“天水第一中学”,确立省重点中学地位。 |
2006年 | 建校100周年之际,校训“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
校训形成背景解析
-
地域文化基因
天水作为伏羲故里,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称。校训中“苦志”二字既呼应当地“苦甲天下”的生存智慧,又暗合《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 -
历史事件催化
1938年西南联大西迁期间,梅贻琦、华罗庚等学者在天水一中授课。这种学术碰撞促使学校将“通才教育”理念融入校训,形成“广学以求通”的跨学科视野。 -
教育家思想凝练
首任校长李蒸(后任西安交大首任校长)提出“求真务实”办学理念,与后续校长们倡导的“知行合一”形成思想谱系,最终凝练为校训中的“立”与“通”。
校训实践案例
- “苦志”具象化:学校保留“黎明即起跑操”传统,要求学生每日背诵《朱子家训》片段。
- “广学”创新实践:开设“伏羲文化研习社”“丝绸之路经济带模拟联合国”等特色课程,将地域文化与全球化视野结合。
学生视角
“每天晨读时看到‘苦志’二字,会想起抗战时期师生们在防空洞里坚持上课的故事。这种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2023届校友李同学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史料及校史馆资料整理,部分细节参考《天水一中百年校庆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