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国公约》是一战后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针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签订的条约,它让“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制度化。
“门户开放”政策与《九国公约》的背景关联
19世纪末,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错过瓜分中国的时机,便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旨在让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贸易。20世纪初,日本在远东扩张威胁到其他列强利益,尤其是一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大增。战后,为协调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发起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应运而生。
《九国公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制度化体现
体现方面 | 具体内容 |
---|---|
明确原则 | 《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实质是确立“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肯定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市场对各国开放,禁止任何国家独占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 |
约束列强 | 它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迫使日本将山东权益归还中国,打破其独霸中国的局面,使“门户开放”政策在国际条约层面得以巩固,让各国在华经济利益有了制度保障。 |
建立机制 | 公约构建了国际框架,使“门户开放”成为列强在华行动的准则。一旦有违反“门户开放”原则的行为,其他签约国有权依据公约采取措施。 |
“门户开放”政策制度化的影响
《九国公约》使“门户开放”政策制度化后,为美国进一步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创造条件,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该公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远东地区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列强因争夺中国市场而产生的激烈冲突。但它也使中国继续处于列强共同控制之下,半殖民地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