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分量估算:误差的“重灾区”在哪里?
415份数法的核心是“份数”,但很多人凭感觉抓食材,误差往往从这里开始。比如有人觉得“1份主食”就是一碗米饭,但碗的大小差异可能让实际分量差出50%。
-
用固定容器做“标尺”
建议准备一套标准容器,比如1份主食约等于1个拳头大小的馒头或1平碗米饭(约150g);1份蛋白质相当于1个鸡蛋或掌心大小的肉(约50g)。这样能避免“眼睛估”带来的偏差。
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身边不少朋友刚开始用这个方法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但试了一周发现,用容器比凭感觉更能保持比例稳定,这可能就是细节决定效果吧。 -
区分食材生熟状态
同一种食材,生熟重量差异很大。比如100g生面条煮熟后约200g,要是按熟重算份数,就会导致主食摄入超标。所以一定要按食材生重计算份数,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点。
| 食材类型 | 1份对应的生重(参考) | 常见误区 | |----------|----------------------|----------| | 主食 | 150g(如大米、面粉) | 按熟重计算,导致分量偏多 | | 蛋白质 | 50g(如鸡胸肉、鸡蛋) | 把带骨重量算成净肉重量 | | 蔬果 | 100g(如青菜、苹果) | 忽略蔬果含水量差异(比如西瓜和黄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