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数表教学中,如何利用行与列的坐标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位置关系?例如,如何通过第3行第7列确定具体数值?
在百数表教学中,如何利用行与列的坐标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位置关系呢?例如,怎样通过第3行第7列准确确定具体数值呢?
一、行与列坐标思想的基础认知
在百数表中,行和列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街道和门牌,每行有10个数,每列也有10个数,共同构成了1到100这些数字的“家园”。 - 行代表着数字的“十位”特征,第几行就意味着这个数的十位数字与行号有着密切联系。比如第1行的数,十位数字可以看作是0,第2行的数十位数字是1,以此类推。 - 列则对应着数字的“个位”特征,第几列就表示这个数的个位数字是几。像第1列的数个位是1,第2列的数个位是2等。
二、借助坐标思想理解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而百数表中的行与列正好能清晰体现这一点。 - 当我们确定一个数在第n行时,就知道它包含(n-1)个十。比如第3行的数,就包含2个十,因为3-1=2。 - 当确定在第m列时,就知道它包含m个一。例如第7列的数,包含7个一。 - 把每行对应的十的数量和每列对应的一的数量相加,就是这个数的组成。以第3行第7列的数为例,2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27。
三、通过坐标确定数的位置关系
数字在百数表中的位置不是孤立的,行与列的坐标能帮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 同一行的数,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递增1。就像第3行的数,从21到30,十位都是2,个位从1慢慢增加到10(也就是0)。 - 同一列的数,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依次递增1。比如第7列的数,17、27、37……个位都是7,十位从1逐渐增加到9。 - 相邻的数在位置上也有规律,前面的数在左边,比它小1;后面的数在右边,比它大1;上面的数在正上方,比它小10;下面的数在正下方,比它大10。
四、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方法
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指定行和列的数,比如让他们圈出第4行第5列的数,然后说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制作百数表卡片,随机抽出一张卡片,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在第几行第几列,再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 开展小组游戏,一个同学说出数的位置,另一个同学说出对应的数,反之亦然,通过互动加深理解。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运用行与列的坐标思想教百数表,能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很多老师反馈,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快速确定第3行第7列是27这样的具体数值,还能轻松理解数的组成和位置关系,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这种结合坐标的教学方式,把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位置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为他们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坐标知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