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大昌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如何实现商品价格优势?
为何这种模式能让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减少中间环节,压缩加价空间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链条里,农户的产品往往要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里。每个环节的商家为了盈利,都会在成本基础上进行加价,层层叠加后,终端售价自然居高不下。
而昌大昌的“农超对接”模式直接跳过这些中间批发商,由超市采购团队直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对接,从源头直采农产品。这就意味着原本被中间环节分走的利润被压缩,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就能更实惠。
降低流通损耗,减少成本浪费
农产品的新鲜度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但在传统流通中,由于运输时间长、存储条件不稳定,很容易出现损耗。比如蔬菜在多级运输中可能因挤压、变质产生20%以上的损耗,这些损耗最终都会折算到成本里,导致价格上升。
昌大昌通过“农超对接”实现了供应链的短距离高效流转:直采的农产品从采摘到进入超市冷链系统的时间大幅缩短,部分本地农产品甚至能实现当日采摘当日上架。同时,超市专业的保鲜存储设备也降低了损耗率。损耗减少了,成本自然降低,商品定价也就更有优势。
规模采购议价,降低单均成本
超市的“农超对接”并非零散采购,而是根据门店的销售需求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进行规模化采购。对于农户来说,稳定的大批量订单能保障收入,因此愿意在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对于超市而言,大规模采购能显著降低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
比如超市一次性向农户采购10吨蔬菜,单斤采购价可能比散户采购低0.5-1元,这些成本优势最终会体现在终端售价上,让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供应链高效运转,减少时间成本
传统流通模式中,农产品从产地到超市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期间的仓储、物流费用不断累积。而昌大昌通过“农超对接”建立了标准化的直采流程,从订单生成、采摘安排到物流运输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例如,采购团队提前根据销售数据预测需求,农户按订单精准采摘,随后通过专用冷链车直接运往超市仓库,省去了多次转运和长时间等待的环节。时间成本的降低,进一步转化为价格优势。
| 模式类型 | 中间环节数量 | 流通时间 | 损耗率 | 终端加价幅度 | |----------------|--------------|------------|----------|--------------| | 传统流通模式 | 3-5个 | 5-7天 | 15%-25% | 30%-50% | | 昌大昌农超对接 | 1个(直采) | 1-2天 | 5%-10% | 15%-20% |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这种模式其实是“双赢”的选择:超市通过优化供应链获得价格优势,吸引更多消费者;农户则能避开中间环节的压价,获得更稳定的收入。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还能推动农产品种植更贴合市场需求,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浪费,让整个流通链条更高效、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