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涯的起点:从苏州才子到北大青年
顾颉刚1893年生于苏州悬桥巷的书香世家,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3岁识字,6岁入私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师从胡适、钱玄同等学者。学生时代,他已显露出对传统史学的反思,并在民间歌谣收集中发现“故事因时因地而变”的规律,为其日后学术突破埋下伏笔。
1920年北大毕业后,他留校编纂《中国书籍目录》,同时点校古籍、研究民俗。1922年受聘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时,他首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假说,质疑尧舜禹等传说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引发学界震动。
古史辨运动:颠覆传统的历史重构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古史辨学派正式诞生。顾颉刚在长序中系统阐述其理论: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只知禹,汉代人则塑造出尧舜);
- 传说人物形象随时代演变被放大(如孔子从教育家变为“素王”);
- 需通过剥离后世附加层探究最早记载。
这一理论打破两千年来儒家构建的古史体系,被胡适称为“中国史学界的革命”。反对者斥其“动摇国本”,支持者则誉之为“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典范。钱穆曾评价:“《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与不信,交相转述。”
跨界开拓: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奠基
顾颉刚的学术视野远超传统史学边界:
- 民俗学研究:1918年起搜集吴歌、谚语,1924年出版《吴歌甲集》,被胡适称为“方言文学开山之作”。1924年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首次用历史演进法分析民间传说,引发国际学界关注。
- 历史地理学: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与谭其骧共同建立中国历史地理学科。该刊培养出侯仁之等大家,并为现代疆域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领域 | 代表作 | 贡献 |
---|---|---|
古史研究 | 《古史辨》 | 创立疑古学派,重构上古史认知体系 |
民俗学 | 《吴歌甲集》 | 保存江南民间文学,奠定田野调查范式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确立历史地理学科框架 |
文献整理 | 标点《资治通鉴》 | 推动古籍现代化整理 |
动荡年代的坚守:学术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抗战期间,顾颉刚辗转西北、西南,在颠沛流离中坚持研究。1937年创办《老百姓》旬刊,用通俗读物宣传抗日;1938年面谏张学良,呼吁其“做民族英雄”。1949年后,他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标点工作,使这些典籍首次以现代标点本面世。
晚年他专注《尚书》研究,1978年完成的《尚书·大诰译证》,以百万字篇幅还原周初政治真相,揭示文王、武王形象被神圣化的过程。
遗产与争议:穿越时代的学术回响
顾颉刚逝世时,书房留下200册读书笔记、500万字未刊手稿。1984年《顾颉刚全集》启动编纂,至2010年出版,计62卷2500万字,涵盖史学、民俗、古籍校勘等多领域。
学界对其评价呈现两极:
- 肯定者认为他打破“信古”桎梏,为现代史学注入批判精神;
- 批评者指责其过度疑古,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解体。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层累说”至今仍是研究传说演变的经典模型,而《禹贡》学派更直接支撑了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言:“顾颉刚之后,中国再无盲目信古的史学家。”
顾颉刚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敢于重构历史认知的学术时代落幕。其手订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仍在不断再版,苏州故居“顾家花园”的青石板上,似乎仍回响着那个质疑“大禹是虫”的苏州书生,以孤勇之姿叩问历史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