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新区灵谷峰景区通过村庄改造实现文旅融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这些措施是如何结合村庄原有特色,让改造后的村庄既保留本土韵味又能吸引游客的呢?
一、建筑风貌的文旅化改造
- 对村庄原有民居进行修缮,保留赣派建筑的马头墙、天井等特色元素,同时将部分民居改造为民宿、特色商铺,内部装修融入灵谷峰的历史传说、自然景观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住宿和消费中感受当地文化。
- 统一村庄公共建筑的风格,比如村口的牌坊、村内的步道围栏等,采用与灵谷峰景区相协调的材质和设计,形成“景区—村庄”风貌的连贯性。
二、产业的融合性培育
- 引导村民发展文旅相关产业,如依托灵谷峰的生态资源,种植具有观赏性的农作物或中药材,打造采摘园、观光田,既让村民增收,又为景区增添休闲体验项目。
- 鼓励村民参与文旅服务,通过培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让村民经营的农家乐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肴,菜品名称和制作故事也与灵谷峰文化结合,形成“村民+景区”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 挖掘村庄的历史故事、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在村庄内设置文化展示墙、宣传栏,或者定期举办民俗表演,如舞龙灯、采茶戏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 将灵谷峰的道教文化、名人典故等融入村庄改造,比如在村内打造文化主题广场,广场上设置相关人物雕像、文化石刻,让村庄成为景区文化的延伸载体。
四、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
- 完善村庄的交通设施,修建连接灵谷峰景区与村庄的步行道、观光车道,方便游客在景区和村庄之间流动,同时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增设休息座椅、指示牌等。
- 提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且这些设施的设计融入文旅元素,比如游客服务中心的外观采用仿古建筑风格,内部提供景区和村庄的文旅信息咨询服务。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村庄改造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灵谷峰景区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既避免了村庄改造的同质化,又让文旅融合有了扎实的载体。就我观察,不少游客在游览灵谷峰后,会主动走进周边改造后的村庄,体验民宿、品尝农家菜,这说明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吸引游客、促进文旅融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