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电视台近年推出的《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内容是什么? 该节目近年聚焦哪些教育热点与本土文化特色?
洛阳电视台近年推出的《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内容是什么?
该节目近年聚焦哪些教育热点与本土文化特色?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教育文化始终与历史根脉紧密相连。每年秋季开学前夕,洛阳电视台推出的《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不仅是送给全市中小学生的“成长礼”,更是一堂融合了历史传承、时代精神与本土特色的“必修课”。这档节目究竟如何通过具体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它又怎样将洛阳的文化底蕴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体验?以下从节目核心内容、形式创新及社会反响等维度展开说明。
一、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核心教育主题
近年来的《开学第一课》始终围绕国家教育大方向设计主题,同时贴合洛阳本地实际。例如202X年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科学家讲故事”“航天员连线”等环节,讲述“洛阳制造”在神舟飞船、高铁建设中的应用案例——中信重工生产的航天锻件、中航光电研发的光电连接器,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家乡企业也在为国家航天事业助力”。202X年则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定位,邀请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带学生“云游”考古现场,用动画还原夏代陶器制作流程,解释“最早的中国”如何通过文物对话千年文明。
二、深耕本土文化:用“洛阳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区别于全国性《开学第一课》,洛阳台的节目最大特色是将本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202X年节目中,“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环节邀请了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现场演示素胎上釉、窑炉控温等工艺,并让学生亲手体验“拓印三彩马纹样”;“城市记忆”板块则通过老照片对比(如洛阳涧西工业区旧貌与新貌、龙门石窟保护前后影像),讲述“一五计划”时期洛阳作为工业基地的辉煌,以及新时代“古今辉映”城市规划理念。这些内容不仅让本地学生倍感亲切,更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生活的鲜活存在”。
三、创新呈现形式:互动性与沉浸感并重
为避免单向输出的“说教感”,节目采用了“多场景联动+跨屏互动”的模式。主舞台设置在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广场,背景是灯光秀投射的牡丹与龙门石窟图案;分课堂则设在洛阳市实验小学的“科技体验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实训室”,通过5G连线实现实时互动。例如202X年节目中,乡村小学学生通过直播提问:“我们村的牡丹画能像博物馆藏品一样出名吗?”主讲嘉宾(洛阳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现场展示用牡丹瓷工艺制作的乡村牡丹画,并鼓励孩子们“用传统手艺记录家乡变化”。节目还配套推出“线上打卡任务”——学生可上传自己参观博物馆、学习非遗的照片,优秀作品在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展播,形成“观看-参与-传播”的闭环。
四、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家长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针对家长关注的“孩子沉迷网络”“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节目专门设置了“成长必修课”板块。202X年邀请心理专家以“洛阳才子欧阳修‘画荻教子’的故事”为引,讲解“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202X年则通过“校园情景剧”演绎“被同学误解怎么办”“考试失利后如何调整心态”,并由班主任现场点评应对方法。这些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避免了空洞的理论灌输,更易引发共鸣。
| 节目年份 | 核心主题 | 本土特色环节举例 | 互动形式 | |----------|----------------|-----------------------------------|------------------------------| | 202X | 强国复兴有我 | 洛阳企业贡献航天案例、工业遗产故事 | 科学家连线、工厂VR实景展示 | | 202X |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唐三彩制作体验、城市新旧影像对比 | 非遗传承人教学、老照片征集 | | 202X | 成长与心理健康 | 欧阳修家风故事、校园情景剧 | 心理专家讲座、情景模拟互动 |
从实际反馈看,这档节目已成为洛阳中小学生开学季的重要期待。有家长提到:“孩子看完后主动要求去博物馆看夏都遗址展览,还说要像节目里的哥哥姐姐一样‘为家乡做点事’”;教师反馈:“节目中的案例比单纯讲道理更有说服力,比如用洛阳工业故事解释‘科技自立自强’,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导与情感的联结。洛阳电视台通过深耕本土文化、紧扣时代需求、创新呈现形式,让这堂“开学课”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它让孩子看见家乡的过去与未来,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最终在心中种下一颗“既有文化自信,又有时代担当”的种子。当镜头扫过台下认真观看的学生,那些专注的眼神里,正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可能。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