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住建局在房屋安全管理中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动态监管? 绵阳市住建局在房屋安全管理中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动态监管?怎样借助数字化手段精准捕捉房屋安全风险并实时响应?
绵阳市住建局在房屋安全管理中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动态监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绵阳市既有房屋数量持续增长,老旧建筑、经营性自建房等安全风险逐渐凸显。传统“人工巡查+定期上报”的监管模式存在覆盖不全、响应滞后、数据分散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下“早发现、早干预”的精细化要求。为此,绵阳市住建局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构建了一套覆盖数据采集、风险预警、联动处置的全流程动态监管体系,推动房屋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以下从技术应用、实践路径及关键环节展开说明。
一、搭建“一房一档”数据库:让每栋房屋都有“数字身份证”
房屋安全管理的基础是精准掌握“家底”。绵阳市住建局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物联网技术,整合了房屋建筑年代、结构类型(如砖混、框架)、用途(自住/商用)、产权信息、历史维修记录等20余项核心数据,为全市范围内所有城镇房屋及重点农村自建房建立了“一房一档”电子档案。这些数据并非静态存储——通过对接不动产登记系统、城市规划数据库及消防审批平台,系统能自动同步房屋的最新状态变化(如用途变更、改扩建记录),确保档案信息始终与实际情况一致。
例如,针对经营性自建房这类高风险对象,数据库额外标注了“人员密集度”“消防设施配备”“承重结构改动历史”等专项字段,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与现场测绘数据交叉验证,精准定位疑似违规加层、开挖地下空间的房屋。这种“基础数据+动态标签”的管理模式,为后续风险筛查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智能感知网络:给房屋装上“24小时监测仪”
仅靠静态数据无法捕捉实时风险,绵阳市住建局在重点区域部署了多类型物联监测设备,构建起覆盖房屋结构、环境安全的智能感知网络。比如:
- 对老旧住宅的承重墙、梁柱等关键部位,安装应变计、倾斜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倾斜角度(精度可达毫米级),当数据超过预设阈值(如倾斜率>2‰)时自动触发预警;
- 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自建房密集区,布设水位传感器与渗水监测模块,防范因暴雨导致的地基浸泡、墙体渗漏等隐患;
- 针对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接入消防系统烟感报警器、电梯运行监测数据,同步分析用电负荷异常(如私拉电线引发的过载),多维度识别安全隐患。
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5G/窄带物联网(NB-IoT)实时回传至监管平台,结合AI算法分析(如机器学习模型对历史故障数据的训练),能够区分“正常波动”与“真实风险”,大幅降低误报率。目前,全市已在320栋老旧建筑、180处经营性自建房试点安装监测设备,累计预警潜在风险23次,均在1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
三、全流程闭环处置:从“发现隐患”到“整改销号”的数字化链路
动态监管的核心在于“处置高效”。绵阳市住建局依托监管平台打通了“监测-预警-派单-整改-复查”的全链条数字化流程:
1. 智能分级预警:系统根据风险等级(一般/较大/重大)自动推送通知——一般隐患(如轻微裂缝)通过APP推送至社区网格员;较大隐患(如结构局部变形)同步发送至辖区住建所及业主;重大隐患(如整体倾斜、承重结构严重受损)则直接触发应急响应机制,联动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现场处置。
2. 责任明确到人:每个预警工单均标注责任主体(业主/使用人)、监管单位(街道办/住建所)、整改时限(一般3-15个工作日),并通过平台实时跟踪整改进度。若超期未处理,系统自动升级至上级部门督办,并纳入年度安全生产考核。
3. 整改效果验证:整改完成后,需上传现场照片、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由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审核,确认达标后予以“销号”。对于反复出现的隐患(如同一房屋多次因私改结构被预警),平台会标记“高风险关注对象”,增加巡查频次。
通过这一流程,过去需要“人工跑现场、纸质报进度”的繁琐环节被压缩了70%以上,平均隐患处置时间从5-7天缩短至2-3天,真正实现了“风险不过夜、整改不拖延”。
四、公众参与渠道:让居民成为“安全前哨”
信息化监管不仅依赖政府部门,更需要调动居民积极性。绵阳市住建局开发了“房屋安全随手拍”小程序,市民可通过拍照上传房屋裂缝、违规装修、周边施工影响等情况,并填写具体位置与描述。系统后台自动定位并关联对应房屋档案,经初步筛选后转交专业人员核实。对于有效举报,给予话费充值、社区服务积分等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平台还开设了“房屋安全知识专栏”,定期推送自建房加固指南、装修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业主了解“哪些行为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擅自拆除承重墙、在屋顶超荷载加建阳光房),从源头减少风险发生概率。
关键问题问答与对比
| 常见疑问 | 绵阳市住建局的解决方案 | 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 |---------|----------------------|----------------| | 如何确保数据实时更新? | 通过物联设备自动采集+多系统数据对接,动态修正档案信息 | 依赖人工定期巡查,数据滞后数周甚至数月 | | 小型自建房如何纳入监管? | 重点区域部署低成本监测模块(如裂缝贴片传感器),结合卫星影像筛查疑似违规建筑 | 人力巡查难以覆盖分散的自建房,易遗漏隐蔽风险 | | 预警后如何避免推诿? | 平台明确责任主体与处置时限,超期自动督办并考核 | 口头通知或纸质文件易丢失,责任划分不清晰 |
从“一房一档”夯实数据基础,到智能监测捕捉实时风险,再到数字化流程提升处置效率,绵阳市住建局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织密了房屋安全监管的“防护网”。这套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覆盖不全、响应滞后问题,更通过公众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技术赋能+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为同类城市的房屋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