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湖公园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该公园如何通过系统性工程实现水质提升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酃湖公园作为衡阳市重要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承担着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周边开发活动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植被退化等问题,促使管理部门启动系统性保护与修复工程。以下从水质改善、植被重建、生境营造等维度,详解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水质净化:构建多层级生态过滤体系
针对过去因生活污水直排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水体浑浊、富营养化问题,公园重点实施了三项水质提升工程:
-
截污纳管工程
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老旧管网进行全面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管道8.6公里,将居民区与农田的排水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入湖量。同时设置临时拦截坝,拦截初期雨水中的泥沙与悬浮物。 -
生态浮岛与人工湿地
在主湖区布置20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种植芦苇、香蒲、睡莲等净水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沿湖岸线建设3处阶梯式人工湿地,利用砾石层与水生植物的协同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物,使水体透明度从修复前的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 -
底泥清淤与微生物修复
对沉积多年的污染底泥进行环保清淤(保留部分原生底泥维持微生物群落),并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群,加速底质中有毒物质的转化,配合曝气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量,形成“物理清淤+生物净化”的双重保障。
二、植被恢复:打造复合型湿地植物群落
原有岸线因人为踩踏与单一草皮种植导致生态功能薄弱,公园通过模拟自然演替规律,重构多层次植被系统:
| 植被类型 | 功能定位 | 种植区域 | 代表物种 | |----------------|------------------------|------------------|---------------------------| | 水生挺水植物 | 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 | 浅水区(水深0-50cm) | 芦苇、菖蒲、千屈菜 | | 浮叶植物 | 抑制藻类繁殖 | 静水区 | 睡莲、荇菜、菱角 | | 湿生乔木灌木 | 固土防冲刷、调节微气候 | 岸坡过渡带 | 水杉、垂柳、木芙蓉 |
实施细节:优先选用本地原生品种(占比超90%),避免外来入侵物种;采用“块状混交”种植模式,每100平方米设置3-5个植物组合模块,增强群落稳定性。目前湖区植被覆盖率已从修复初期的15%提升至62%,为鸟类与昆虫提供了关键栖息空间。
三、生境营造:构建全链条生物链支撑系统
为促进鱼类、两栖类及鸟类的回归,公园针对性设计了三类功能生境:
-
浅滩与深潭交错区
通过地形改造形成深浅不一的水域(最深处3米,最浅处5厘米),满足不同水生生物的栖息需求——深水区供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越冬,浅滩区为鲫鱼、虾类产卵提供场所。 -
林鸟栖息林带
在西北侧荒地补植乌桕、朴树等高大乔木,搭配火棘、杜鹃等灌木层,形成乔-灌-草复合结构,吸引白鹭、斑鸠等林鸟筑巢;树下保留自然落叶层,为蚯蚓、蜈蚣等土壤动物提供生存环境。 -
两栖类过渡带
在岸坡与水域交界处设置缓坡石滩与枯木堆,既为青蛙、蟾蜍提供繁殖的湿润环境,又为蜻蜓幼虫(水虿)创造化蛹场所,间接提升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
四、长效管理:建立智能化监测与公众参与机制
为确保修复效果可持续,公园配套了动态监管体系:
- 智慧监测平台: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实时检测pH值、溶解氧、氨氮等6项指标)、红外相机(记录鸟类活动轨迹),数据每2小时上传至管理后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
- 网格化巡查制度:划分5个责任片区,护林员每日巡查岸线垃圾清理、植被破坏等情况,联合城管部门制止非法垂钓与捕鸟行为。
- 公众教育基地:设立湿地科普馆,定期举办“观鸟课堂”“植物认养”等活动,年均吸引2万余名市民参与,形成“保护-监督-共享”的良性循环。
常见问题解答(Q&A)
Q1:修复后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有哪些显著变化?
A:根据近三年观测记录,鸟类种类从最初的12种增至28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鱼类新增5个本土品种(如麦穗鱼、棒花鱼),蜻蜓目昆虫种类翻倍。
Q2:普通游客如何参与湿地保护?
A:遵守“不投喂野生动物”“不采摘水生植物”“垃圾随身带走”三大准则;可通过公园公众号预约成为“志愿巡护员”,协助记录动植物变化。
Q3:未来是否有进一步的扩展计划?
A:计划连通周边3个小微湿地形成生态廊道,扩大迁徙物种的生存空间;试点“海绵城市”技术,增强公园对暴雨径流的调蓄能力。
从截污治污到生态重构,从单一修复到系统治理,酃湖公园的实践不仅重塑了一片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更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湿地保护的可复制路径。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重新繁茂的芦苇丛上,当傍晚的归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这片土地正以鲜活的生命力证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始于每一次用心的守护。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