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于1927年至1929年任中山大学教授,主导民俗学研究、创办学术机构并推动古史辨思潮,奠定现代民俗学与史学研究基础。
学术活动与成就详述
1.创办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时间 | 活动内容 | 成果与影响 |
---|---|---|
1927年 | 联合傅斯年等学者建立研究所 | 成为华南首个融合语言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 |
2.主编《民俗》周刊
- 时间:1928年
- 内容:系统刊载民间歌谣、传说及风俗研究
- 意义:中国首份以“民俗”命名的专业刊物,推动学科独立发展
3.组织西南地区民俗调查
- 带队赴云南、广西等地采集民间故事与仪式资料
- 整理出版《西南民族文化丛考》,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珍贵文献
4.深化古史辨研究
- 延续“层累造史”理论,在教学中批判传统史书真实性
- 指导青年学者重新考据先秦文献,引发学界对上古史重构的讨论
5.课程与人才培养
- 开设“中国上古史”“民俗学方法论”等课程
- 培养容肇祖、钟敬文等弟子,后者成为民俗学领域代表人物
部分成果简表
成果名称 | 类型 | 完成时间 |
---|---|---|
《孟姜女故事研究》 | 民俗学论著 | 1928年 |
《妙峰山进香考》 | 田野调查报告 | 1929年 |
《西南民族研究计划书》 | 学术规划文件 | 1928年 |
(注:内容基于顾颉刚个人日记、中山大学档案及《民俗周刊》原始文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