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对港元展开多维度狙击,试图通过联动市场制造恐慌。香港特区政府最终通过直接入市干预稳定了金融体系。以下是主要操作手段的梳理:
手段 | 具体操作 |
---|---|
外汇市场抛售 | 大规模借入并抛售港元,压低汇率,迫使香港提高利率以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
股票市场做空 | 预先借入港股(尤其是蓝筹股)并高位抛售,同时在期指市场建立大量空头合约,制造股市下跌预期。 |
利率联动冲击 | 利用港元抛售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紧张,推高拆借利率,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并打击投资者信心。 |
跨市场套利 | 在外汇、股市、期货市场同步操作,通过汇率贬值与股市下跌的双重收益放大套利空间。 |
舆论造势 | 散布看空香港经济的言论,加剧市场恐慌情绪,引导跟风盘加速资本外流。 |
香港金管局通过外汇基金入场买入港元、承接抛盘,并动用财政储备购入股票托市,最终稳定汇率与资本市场。这一事件推动了香港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设立外汇基金票据机制、强化股市交易规则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