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印尼排华浪潮加剧,中国政府基于外交战略与华侨保护需求,调整对印尼政策以平衡双边关系。
背景与事件脉络
时间节点 | 事件概要 | 中方应对 |
---|---|---|
1959年 | 印尼颁布《总统第10号法令》,限制华侨商业活动 | 通过外交渠道交涉,提出抗议 |
1960年 | 排华暴力事件频发,华侨生存受威胁 | 提出“少撤多留”,减少撤侨规模,保留长期外交斡旋空间 |
核心原因分析
1.国际政治环境约束
- 冷战格局影响:印尼为不结盟运动重要国家,中国需避免将其推向西方阵营。
- 亚非团结需求:中国正推动“亚非拉统一战线”,维护与新兴独立国家关系为优先。
2.华侨利益的权衡
- 撤侨成本高昂:大规模撤侨需耗费大量资源,且可能激化印尼社会矛盾。
- 长期融入考量:鼓励华侨适应本土化政策,减少政治敏感性。
3.外交策略灵活性
- 避免直接对抗:通过外交谈判而非强硬施压,防止中印尼关系全面破裂。
- 保留合作可能:印尼总统苏加诺对华态度相对友好,需维系政治互信基础。
政策实施效果
- 短期矛盾缓和:1961年双方达成《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部分华侨选择入籍印尼。
- 长期关系存续:1965年印尼政变前,两国仍保持经贸与文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