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条约》作为冷战时期的标志性军控协议,其限制范围仅针对陆基导弹系统,海基和空射导弹未被纳入条款约束。
条约核心限制范围
限制对象 | 射程范围 | 部署方式 | 条约约束结果 |
---|---|---|---|
陆基弹道导弹 | 500-5500公里 | 固定/移动 | 全面销毁 |
陆基巡航导弹 | 500-5500公里 | 固定/移动 | 全面销毁 |
海基/空射导弹 | 无限制 | 舰艇/战机 | 不受条约影响 |
未限制海基与空射导弹的原因
-
战略平衡的取舍
1987年美苏谈判时,双方更关注欧洲地区陆基中程导弹的直接威胁。陆基导弹部署灵活、隐蔽性强,可能引发突然核打击风险,而海基/空射导弹因技术复杂性和部署成本较高,被视作相对可控。 -
技术验证的难度
条约核查机制依赖现场检查和卫星监测,但海基导弹(如潜射弹道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的射程难以准确界定。例如,舰载导弹可通过移动平台调整射程覆盖范围,增加核查复杂性。 -
政治协商的妥协
美国坚持保留海基战斧巡航导弹和空射核武器(如B-52搭载的AGM-86),苏联则保留潜射导弹作为核威慑补充。双方为避免谈判破裂,主动排除争议领域,优先解决陆基系统的互信危机。 -
军种利益的博弈
美国海军和空军强烈反对将海基/空射导弹纳入限制,认为这会削弱其全球打击能力;苏联同样依赖战略轰炸机和潜艇维持对美核平衡,最终形成“陆基换其他平台安全”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