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法塔赫从边缘组织转变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核心力量,重塑其政治与军事战略。
政治地位提升
-
阿拉伯国家领导权削弱
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的军事失败导致其威信下降,法塔赫通过强调“自主武装斗争”,填补了阿拉伯政权丧失的合法性空白,成为巴勒斯坦人抵抗以色列的代表。 -
巴解组织主导权转移
战前,巴解组织(PLO)由阿拉伯国家联盟控制;战后法塔赫通过1968年卡拉梅战役胜利,于1969年取得巴解领导权,亚西尔·阿拉法特当选主席。
组织结构调整
领域 | 战前状态 | 战后变革 |
---|---|---|
军事策略 | 依赖阿拉伯国家正规军 | 转向游击战(如“人民战争”理论) |
成员招募 | 分散的流亡群体 | 吸纳大量难民和青年,建立基层网络 |
资金来源 | 部分阿拉伯国家资助 | 扩大国际募捐(如海湾国家、海外侨民) |
国际支持扩展
- 第三世界联盟
法塔赫通过不结盟运动与中国、古巴等国建立联系,1970年代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地位。 - 舆论动员能力
战争后巴勒斯坦问题国际化,法塔赫利用媒体宣传塑造“受害者抗争”形象,吸引全球左翼势力声援。
战略重心转变
- 武装斗争优先化
法塔赫在1968年修订宪章,明确“通过武力解放巴勒斯坦”,并在约旦、黎巴嫩建立军事基地。 - 对抗以色列的长期化
战争导致以色列占领西岸和加沙,法塔赫放弃短期政治解决方案,转向持久抵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