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戡乱时期”始于1948年,台湾当局为巩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严苛法令。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社会对终止这一时期的呼声逐渐形成,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
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新兴的中产阶级壮大,他们追求更多的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动员戡乱时期”的管制政策束缚了经济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如严格的金融管制、行业准入限制等,限制了市场活力。例如,金融行业被少数财团垄断,新兴企业融资困难,这引发了经济界人士对解除管制的强烈需求,进而推动了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呼声。
政治环境变化
在国际上,冷战格局逐渐缓和,国际社会普遍倡导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台湾在国际上的孤立处境使其不得不考虑调整内部政策以改善形象。同时,岛内党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要求打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党外人士通过组织集会、发表言论等方式,表达对“动员戡乱时期”体制的不满,形成了一股政治压力,促使当局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必要性。
社会文化变迁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传播,台湾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被严格管制的社会环境,他们渴望更开放、多元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动员戡乱时期”的文化审查制度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发展,引发了文化界人士的不满。例如,一些文学作品、电影因涉及敏感话题而被禁,这激发了民众对解除文化禁锢的呼声,也成为推动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一股力量。
综上所述,台湾社会对终止“动员戡乱时期”的呼声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呼声反映了台湾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民众对民主、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