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从法理对抗转向务实互动,为后续交流奠定基础。
历史背景与政策转变
1949年台湾当局宣布进入“动员戡乱时期”,单方面将大陆定义为“叛乱政权”。1991年该状态终止后,两岸关系发生以下关键变化:
维度 | 终止前(1949-1991) | 终止后(1991年至今) |
---|---|---|
法理定位 | 视大陆为“叛乱团体” | 承认大陆政权事实存在 |
互动模式 | 军事对峙与意识形态对立 | 逐步开放经贸、文化及民间交流 |
国际影响 | 以“代表全中国”名义参与国际事务 |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
象征意义解析
-
政治互动的务实化
“戡乱”终止标志着台湾当局不再以“法统”否定大陆政权合法性,两岸从“正统之争”转向对现实政治地位的默认,为后续协商提供可能。例如1992年“九二共识”即基于双方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
民间交流的制度化突破
政策调整后,两岸经贸合作(如ECFA协议签署)、通婚、旅游及学术往来显著增加。2008-2016年两岸直航、陆客赴台等举措,均依赖此阶段奠定的互信基础。 -
国际空间的重塑
台湾当局放弃“汉贼不两立”立场,间接接受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框架的广泛认同。此变化削弱了其以“国家”名义参与国际组织的法理依据,但推动了两岸在国际事务中的非正式协调。
现实局限与挑战
尽管“戡乱”终止具有积极意义,但台湾当局后续仍通过“宪政改革”等手段强化所谓“主权论述”,导致两岸政治分歧未能根本解决。例如2016年后民进党当局否认“九二共识”,使交流机制陷入停滞。
(注:本文内容严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