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恶化与生命终点
沙龙的健康状况自2005年12月首次中风后急转直下。2006年1月,他因严重脑出血陷入昏迷,此后长期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2013年底,其肾功能衰竭加速病情恶化,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医疗中心离世。医疗团队称,沙龙临终前处于“平静状态”,家属全程陪伴。
以色列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内的20国政要出席追悼仪式。其灵柩最终安葬于南部内盖夫沙漠的家族农场,与第二任妻子莉莉合葬。
军政生涯:从“大棒小子”到“中东推土机”
沙龙1928年生于犹太复国主义家庭,14岁加入犹太民兵组织“哈加纳”,青年时期即以铁腕风格闻名。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他率30人小队突袭阿拉伯武装,战术果敢令对手称其为“大棒小子”。
关键军事事件 | 争议与影响 |
---|---|
1953年组建“101部队”报复袭击 | 约旦村庄69名平民死亡,首现暴力争议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 夺取戈兰高地,奠定战略优势 |
1982年黎巴嫩战争 | 默许基督教民兵屠杀巴难民千人 |
2002年修建西岸隔离墙 | 单方面划定边界激化巴以矛盾 |
沙龙的政治崛起同样充满争议。1973年,他主导组建右翼利库德集团,1981年出任国防部长后策划黎巴嫩战争,直接导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国际舆论哗然。2001年当选总理后,他一面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一面围困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被阿拉伯世界称为“屠夫”。
政治遗产:从鹰派到务实主义者
沙龙的政治转向成为其生涯最大转折。2005年,他力排众议实施“单边撤离计划”,从加沙撤出8000名定居者,结束以军38年占领。这一决策导致利库德集团分裂,沙龙另组中间派“前进党”,试图推动巴以和平进程。
政策矛盾性分析
- 强硬底色:坚持“以安全换和平”,拒绝归还全部被占领土;
- 务实调整: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可能性,启动隔离墙工程控制冲突范围;
- 战略意图:通过撤军减少安全负担,集中资源巩固西岸定居点。
尽管撤军行动赢得国际赞誉,但加沙此后成为哈马斯据点,2014年冲突再度升级,侧面印证沙龙“隔离政策”的局限性。
国际评价:英雄、罪人与未竟的和平
沙龙的逝世引发两极反应。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称其为“国家保护者”,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赞扬其“政治勇气”。而巴勒斯坦民众则在加沙街头分发糖果庆祝,法塔赫官员斥其“逃脱了国际审判”。
中东格局的延续与挑战
- 以色列右翼持续扩张西岸定居点,2024年冲突死亡人数创20年新高;
- 哈马斯在加沙民意支持率升至67%,军事对抗难以根除;
- 国际社会呼吁重启“两国方案”,但内塔尼亚胡政府坚持武力清剿策略。
沙龙的务实主义未能转化为持久和平,其生前推动的“隔离墙”与“单边主义”仍在塑造巴以冲突的基本逻辑。正如特拉维夫大学学者评论:“他教会以色列如何控制土地,却未教会他们如何与邻居共存。”
历史定位:矛盾符号与时代缩影
沙龙的一生浓缩了以色列的生存困境:既是建国一代的军事英雄,也是占领政策的执行者;既用推土机碾过阿拉伯村庄,也用手术刀切割地缘利益。其病逝八年后,巴勒斯坦建国进程停滞,极端主义蔓延,印证中东和平远非一两个强人所能左右。或许正如其传记作者所言:“沙龙的时代结束了,但他留下的问题依然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