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工厂作为中国早期合成纤维研发的核心基地,推动了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规模化进程,为后续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技术研发突破
1957年建成的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率先实现尼龙-6纤维的国产化试验,突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该厂通过自主设计的聚合、纺丝设备,形成以下技术成果:
技术领域 | 突破内容 |
---|---|
原料制备 | 实现己内酰胺单体国产化合成 |
聚合工艺 | 开发连续式聚合反应装置 |
纺丝技术 | 建立熔融纺丝生产线 |
产业体系构建
工厂通过三个阶段推动产业链完善:
- 试验验证期(1957-1960)
完成从实验室到中试的转化,确立工艺参数标准 - 技术扩散期(1961-1965)
向上海、天津等地输出全套技术图纸 - 装备定型期(1966-1970)
定型年产500吨合成纤维设备标准
人才培养机制
工厂通过"研产结合"模式培养专业技术队伍:
- 建立国内首个合成纤维技术培训中心
- 累计为38家新建化纤企业输送技术骨干
- 形成设备维护、工艺优化的系统知识库
经济价值转化
据1963年国家计委数据显示:
- 国产合成纤维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62%
- 带动纺织业新增35类工业用布产品
- 减少外汇支出年均1200万美元(按1950年代汇率)
标准制定影响
工厂主导编制《合成纤维生产操作规范》等12项行业标准,其中熔体过滤系统、纺丝组件清洗流程等规范沿用至今,成为行业质量控制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