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 龙舟竞渡的解释(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解释(龙舟竟渡)

时间: 2024-11-02 15:17:14 阅读:167


端午佳节将至,龙舟竞渡等传统民俗活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由于民间划龙舟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如摊派、低俗、迷信等现象,一些地方为此颁布了禁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另一种说法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与越王勾践有关。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宗的历史事实,今天已经难以确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南方的一些水系发达的地区就已经有了龙舟竞渡活动。这一习俗在隋唐时期愈加盛行,不仅受到民间百姓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官方的鼓励和支持。

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卢肇的《观竞渡》一诗。这首诗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同时也展现了划龙舟活动竞技色彩的浓厚。唐以后,民间对划龙舟运动的热情不减,官方也经常鼓励这类活动。例如在南唐和南宋时期,会设立奖励制度,鼓励人们参与划龙舟竞技。

明清两代,龙舟竞渡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在明代,知名学者陈献章的《观竞渡》诗描绘了当时盛况,反映出广东新会地区的竞渡之风尤为盛行。而在万历年间的四川,按察使朱孟震描述他在成都观看竞渡的情景,两岸男女熙攘,犹如沙城一般。乾嘉时期的才子洪亮吉则回忆了家乡武进的竞渡盛况,描述了多种龙舟的盛景。赵烈文在同治八年三月二十日的日记中,也详细记录了当地竞渡的热闹场面。这一时期,划龙舟运动的地域覆盖更广,且举行时间也不仅限于端午。

龙舟竞渡不仅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更得到了上流社会的青睐,甚至成为皇家娱乐的一种形式。在唐朝,中宗皇帝、穆宗和昭宗等多位皇帝都曾观看竞渡。其中,唐敬宗对观竞渡的热情尤为高涨,甚至命令王播制造竞渡船,显示了龙舟竞渡在当时的重要性。到了清乾隆年间,每逢端午节,皇帝都会陪同皇太后到圆明园观赏龙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道光初年。

龙舟竞渡在历史上并不仅仅是一种愉悦身心和装点盛世的活动,它还具有其他多重功能。《梦溪笔谈》中记载,范仲淹在杭州担任知州时,通过鼓励民间的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划龙舟运动在军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在清朝咸同年间,湘军从龙舟竞渡中汲取灵感,提升了水师的战斗力。清军将领曾利用龙舟竞渡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击败太平军,显示出军事上的灵活运用。

尽管龙舟竞渡有着诸多好处,历朝历代却常有禁止竞渡的法令和措施。宋太祖就曾多次下诏禁止民间竞渡。明朝的汤显祖在任遂昌知县时,也曾禁止民众竞渡。这些禁令并非空言,古代官府经常采取雷厉风行的行政和司法手段来执行。南宋理宗淳祐年间,江西铅山县发生了一起因竞渡导致的溺死案,引发了严厉的法律判决。

龙舟竞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历朝历代都有禁止竞渡的法令,但这一传统依然在中国民间持续传承至今。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让您满意!据此,他对参与竞渡的两伙乡民依情节轻重一一论刑,首谋之人被判处徒一年,折为脊杖十二(据《宋刑统》折杖法,“十二”疑为“十三”之误)、编管五百里,下手伤人的主犯被决脊杖二十,刺配三千里岭南恶州军,拘锁土牢。除此之外,他还不忘对负有基层治安责任的汭口监镇官给与责罚。

古代官府因何禁止民间划龙舟呢?元稹《竞舟》一诗应该能够给我们提供答案: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择良吉,会客陈膳羞。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自为里中献,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可见,官府之要取缔竞渡,为的是竞渡干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太平寰宇记》卷146云:“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也是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立论。五代时,萧结任祁阳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竞渡龙舟,萧结在州符(公文文书)上批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其保护农业生产的意图至为明显。

在“贤刺史”的眼中,划龙舟不仅使得百姓耽于游乐,客观上还鼓励民众好勇斗狠,实非良俗。这一顾虑并非多余,历代由竞渡引起的械斗死伤并不乏见,至晚清民国犹然。民国三年六月廿六日(农历闰五月初四日),家住瑞安汀川里(今汀田)的士绅张棡在日记中记到:

赴莘塍河看龙舟。是日龙舟竞渡者不下数十只,而上码龙舟与直洛龙舟以竞渡械斗,致上码龙舟覆舟,人纷纷落水,各龙舟以酿祸俱划归。继闻人说,上码约丧失三人,余均遇救得生。而上码人忿图报复,合村摇旗擂鼓,各执棒刀,蜂至直洛捣抢,恐此后破家者又不知凡几也。

正因如此,历代针对竞渡才要三令五申,一直延续到晚近。“闻塘河竞渡颇多禁,如不禁,将来倘有风潮,我不知为民上者何以善其后也。”(《张棡日记》民国三年五月初三)“端午期近,各处愚民又有龙舟之举,于是开殿门、擂大鼓者,时有所闻。惟此俗相传既久,然而舟划必斗,舟斗必争,争则互殴,落水纷纷,易至酿命,而以讼破家者累累矣,可为伤心惨目,故历来官长皆禁之。本年警察官奉知事命下乡巡禁,倡划者始稍敛迹,然不雷厉风行,必至故态复萌也。”[《张棡日记》五月十七日(农历四月廿三)]看来,瑞安的龙舟尚斗之风由来已久,而龙舟禁令也不是今日才有的。

综上,划龙舟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体育运动,历史上虽屡遭禁止,仍顽强延续、生生不息。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对待民间龙舟活动的正确官方立场应该是以放为主,辅以适当引导,毕竟,“龙舟竞渡积习已千余年,若非竞争酿衅,亦一种升平乐事。”(《张棡日记》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二日)以晚清诗人饶石顽的一首诗作结,送给对民间龙舟活动心怀顾虑的各方人士:

古木苍藤尚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