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2 09:56:23 阅读:15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厂长秦其斌在探索企业转型时,受老工商业者集资入股模式的启发,提出“内部职工持股”的设想。这一构想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最终推动飞乐音响公司以股份制形式诞生。
1984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飞乐音响委托中国工商银行静安证券营业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其中35%由法人认购,65%向公众开放。尽管当时股票认购凭证仅是一张印有公司名称、面值的纸质凭证,但市民排队抢购的场景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之一。
1986年11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访华时,邓小平将一张飞乐音响股票作为国礼相赠。这张股票后被纽约证交所收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金融名片”。
关键节点 | 事件概要 |
---|---|
1984年11月18日 | 飞乐音响正式开业,发行股票1万股 |
1986年9月26日 | 静安证券营业部开张,飞乐音响股票成为首批可公开交易的品种 |
1990年12月19日 |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飞乐音响作为“老八股”之一挂牌上市 |
飞乐音响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工商注册时,公司因“所有制性质”问题一度受阻,最终以“集体企业”名义完成登记。首次分红时,部分人质疑“私分国有财产”,凸显计划经济思维与市场经济的碰撞。
技术层面,飞乐音响的股票设计也存在原始特征:无记名纸质凭证、手工登记交易、缺乏统一估值标准。这些问题倒逼中国在1986年出台首部《证券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逐步构建市场规则。
飞乐音响的实践为后续改革提供重要经验:
截至1990年上交所开业,中国已有12家股份制企业,股票发行规模达45.9亿元,飞乐音响的“破冰”效应持续发酵。
如今,飞乐音响(股票代码:600651)仍是A股市场存续的“活化石”。尽管其主营业务已从音响设备扩展至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等领域,但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从1万股、50万元起步的中国资本市场,如今拥有超50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逾80万亿元。飞乐音响的“第一股”试验,不仅书写了企业改革史,更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缩影——在争议中突破,于探索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