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10 11:30:47 阅读:144
1935年的中国内外交困,日本侵华野心昭然若揭,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白热化。蒋介石与汪精卫虽表面合作,实则貌合神离。汪精卫主张对日妥协,因签订《塘沽协定》被斥为“卖国贼”,民间反汪情绪高涨。与此同时,蒋介石借“剿共”之名巩固军权,汪精卫则以“党统”自居,试图制衡蒋的独裁。
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各派系人物齐聚。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合影成为刺杀事件的导火索。蒋介石因预感危险临时缺席,汪精卫则代其居中而坐,这一细节成为后续阴谋论的关键。
9时35分,合影即将结束时,记者群中突现一名青年——孙凤鸣。他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第一枪击中左颧骨,第二枪贯穿左臂,第三枪嵌入脊椎。汪精卫当场倒地,现场陷入混乱:张静江滚落轮椅,孔祥熙钻入车底,张学良飞身踢飞刺客手枪。
孙凤鸣当场被捕,但吞服鸦片自尽未遂。他受尽酷刑,仅留下一句:“吾为四万万同胞而行动!”三日后伤重身亡。汪精卫被紧急送医,德国医生取出额部子弹,但脊柱弹头无法手术,为九年后的死亡埋下伏笔。
各方反应 | 关键人物 | 立场 |
---|---|---|
陈璧君怒斥蒋介石 | 汪精卫之妻 | 认定蒋为幕后主使 |
张学良踢飞刺客手枪 | 东北军将领 | 现场救汪,缓和蒋汪矛盾 |
孙凤鸣绝命宣言 | 刺客 | 自称“良心驱使” |
遇刺后,汪精卫辞去行政院长职务,赴欧疗伤。1938年,他公开投日组建伪政权,脊柱旧伤加剧,最终于1944年死于骨髓肿。蒋介石则借机清洗异己,强化独裁,为抗战全面爆发铺路。
孙凤鸣的刺杀虽未改变国民党内斗本质,却成为民间抗日情绪的缩影。其遗孀崔正瑶亦因参与组织遭处决,夫妇双烈事迹至今流传。
汪精卫的遇刺暴露了国民党政权三大痼疾:
这场刺杀不仅是个人命运转折,更折射出乱世中理想与背叛、救国与卖国的激烈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