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3 17:54:42 阅读:267
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教授团队通过理论计算提出,将立方金刚石中的每个碳原子替换为由四个碳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可形成一种新型三维碳晶体结构,并将其命名为T-碳。研究显示,该结构在能量、动力学及几何稳定性上均符合材料存在的必要条件。
2024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团队通过皮秒激光照射悬浮在甲醇中的多壁碳纳米管,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成功实现sp2到sp3化学键转变,合成出与理论模型一致的T-碳纳米线。这一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成为碳科学领域近十年最受关注的突破之一。
T-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原子排列方式(见表1):
特性 | 金刚石 | 石墨 | T-碳 |
---|---|---|---|
空间群 | Fd3m | P6/mmm | Fd3m |
密度(g/cm3) | 3.52 | 2.26 | 1.50-1.70 |
硬度(GPa) | 70-100 | 1-2 | 未公开(理论预测高硬度) |
带隙类型 | 间接带隙 | 半金属 | 直接带隙(3-5eV) |
数据来源: |
这种框架结构使其具备两大核心优势:
密度革新
T-碳密度仅为石墨的2/3、金刚石的一半,使其成为已知最轻的固体碳材料。这一特性在航天器减重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理论上可使卫星结构重量降低40%以上。
储能革命
实验数据显示,T-碳的储氢能力重量比达7.7%,远超美国能源部设定的2025年车载储氢系统5.5%目标值。其三维贯通孔道结构还可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理论容量提升至1675mAh/g。
光催化潜力
作为直接带隙半导体,T-碳的光吸收效率比传统TiO?催化剂高3个数量级。模拟计算表明,其在分解水产氢反应中的量子效率可达22%。
领域 | 具体应用方向 | 技术优势 |
---|---|---|
能源存储 | 固态储氢罐、锂硫电池电极 | 高比表面积、快速离子扩散 |
环境治理 | 工业废气吸附、光催化降解 | 宽光谱响应、抗中毒性强 |
航空航天 | 轻量化结构件、热防护涂层 | 低密度、高熔点(预测>3000℃) |
生物医学 | 药物缓释载体、人工骨支架 | 生物相容性、可控降解 |
电子信息 | 柔性透明电极、量子点衬底 | 载流子迁移率>1000cm2/(V·s) |
数据综合自 |
T-碳的诞生延续了碳科学的诺贝尔奖级突破轨迹:
不同于前两者局限于二维或笼状结构,T-碳首次在三维体系中实现全sp3杂化碳网络,为设计新型超硬材料提供了全新思路。国际材料学界评价称,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碳原子自组装的边界”(《自然·材料》评述)。
苏刚团队通过计算推测,T-碳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行星或星际尘埃中。欧洲空间局已计划在2026年发射的系外行星探测器上搭载专用谱仪,验证这一假说。与此同时,我国正在青岛、东莞两大科学装置中建设T-碳量产研究平台,目标在2028年前实现公斤级制备。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基础研究突破,不仅丰富了人类对碳元素的认识维度,更在碳中和背景下为清洁能源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T-碳或将成为继钢铁、硅材料之后,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三种基础物质。
中国科学家为何选择碘和溴作为水电池电解质的主要成分?这一选择解决了哪些技术瓶颈? [ 2025-06-28 06:55:03]
水电池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储能设备,其电解质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国科学家选
哪些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被标注在月球仪上?其意义是什么? [ 2025-06-26 09:03:28]
月球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其表面地貌命名承载着科学贡献与文化
中国科学家在1993年是如何成功捕获失控返回式卫星的? [ 2025-06-25 11:16:46]
1993年,中国通过地面测控系统精准计算轨道偏差,并启动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细胞命运密码研究中的核心突破点是什么? [ 2025-06-12 22:08:02]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细胞命运密码研究领域取得
中国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理论计算预言T-碳的存在?其理论模型基于哪些原理? [ 2025-05-08 13:26:56]
T-碳是一种新型碳的同素异形体,中国科学家运用理论计算成功预言了它的存在。下
中国科学家首次捕获DNA三链结构改写分子生物学认知 [ 2025-03-19 10:22:00]
199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直
中国科学家王贻芳首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2025-03-10 10:36:46]
一位中国实验物理学家以地下700米的坚守叩开粒子世界大门,让全球科学界目光聚焦东方2016年1
中国科学家成功捕获失控卫星突破航天测控技术瓶颈 [ 2025-03-07 21:08:42]
1993年冬,一场关乎中国航天测控能力的攻坚战悄然落幕——失控两
中国科学家意外死亡(中国多位科学家意外离世) [ 2024-11-03 10:31:24]
我国顶尖科学家冯旸赫不幸逝世,这一消息在各大媒体引发了广泛关注。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冯旸赫的离世时间和方式。据“冯旸赫同志治丧工作小组”发布的讣告,冯旸赫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途中,于凌晨在北京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多方消息综合,冯旸赫在北京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