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1:20:04 阅读:132
1901年生于北京的马连良,9岁进入喜连成科班,开启戏剧人生。初习武生的他因扮相俊美、嗓音清亮,在萧长华建议下改学老生。18岁出科后,他辗转福州、上海等地演出,以“谭派正宗”名号崭露头角。1923年首次赴沪演出《琼林宴》《南天门》时,上海《申报》评价其“文武不挡,实属全才”。
马派艺术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
其艺术特征可概括为:
艺术维度 | 创新表现 |
---|---|
唱腔 | 清朗婉转,首创【西皮三眼】板式 |
念白 | 融合京韵与湖广音,独创“京白韵白化” |
做功 | 水袖、台步设计突破程式规范 |
舞美 | 首创月琴主奏、乐队围屏等剧场革新 |
1959年,马连良响应文化号召,邀请吴晗创作《海瑞罢官》。该剧1961年首演后广受好评,周恩来曾称赞“老戏新演”典范。然时局骤变,1965年11月《文汇报》刊发批判文章,将其卷入政治漩涡。
据亲历者回忆,马连良在最后岁月仍坚持艺术追求:
马派艺术传承呈现“一树多枝”特征:
历史学者指出,马连良遭遇折射文艺界的时代创伤:
北京市戏曲研究所2023年公布的修复影像显示,马连良在《赵氏孤儿》中“白虎堂”唱段的声腔处理,较录音版本更显苍劲,印证其“艺无止境”的艺术理念。这位用生命践行舞台理想的大师,终以艺术超越时代局限,在京剧史上留下永恒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