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15:04:21 阅读:138
闻家驷1905年2月7日生于湖北浠水,早年受胞兄闻一多影响接触新学。14岁进入汉口法文学校学习,后因参加五卅运动被震旦大学除名。1926年自费赴法,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科和格勒诺布尔大学,专攻法国文学。1934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成为国内首批系统研究法国诗歌的学者。
战火纷飞中,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坚守教席,讲授法国19世纪诗歌与文学史课程,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法语人才。学生回忆其课堂“兼具严谨考据与浪漫情怀”,常以雨果诗句解析人性光辉。
闻家驷的翻译生涯始于对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深耕。1950年代,他翻译的《雨果诗选》首次将《沉思集》《黄昏之歌》等经典系统引入中国,其中《六月之夜》等篇章成为高校法语教材范本。1980年代,他以76岁高龄完成司汤达《红与黑》全译本,在“信达雅”基础上创新采用口语化表达,使译本销量突破百万册,至今仍是中文世界最权威版本之一。
主要译作年表
作品 | 出版时间 | 文学价值 |
---|---|---|
《雨果诗选》 | 1957年 | 首部体系化译介雨果诗歌的权威版本 |
《红与黑》 | 1982年 | 打破传统译风,推动现实主义文学传播 |
《法国十九世纪诗选》 | 1991年 | 涵盖象征派、帕尔纳斯派等多元流派 |
作为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闻家驷始终倡导“以文学对话促文明互鉴”。1990年,他主持修订《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法国条目,增设“中法文学比较”章节,首次将《赵氏孤儿》对伏尔泰戏剧的影响纳入官方学术体系。
在对外交流中,他推动成立中法比较文学研究会,促成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作品在法国出版。法国汉学家戴鹤白评价:“闻先生的译作让《红与黑》中的于连成为中法青年的共同精神镜像”。
1995年,90岁的闻家驷仍参与《欧洲文学史》重编工作,每日伏案8小时校注波德莱尔诗论。助手回忆其“用放大镜逐字推敲《恶之花》意象,笔记本上法文草书与甲骨文批注交错”。逝世前三个月,他在病榻上完成《象征主义诗歌的东方接受》序言,手稿最后一页写着:“翻译是永无止境的抵达。”
闻家驷的逝世引发学界深切缅怀。北京大学设立“闻家驷法国文学奖”,其故居陈列着1952年版《雨果诗选》法文原稿,泛黄纸页上的朱批仍清晰可辨——那是跨越世纪的文学对话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