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 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跨越五年的外交破冰

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跨越五年的外交破冰

时间: 2025-03-21 17:00:08 阅读:173


1955年1月2日,中国与南斯拉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段从承认到建交延宕五年的历程,映射出冷战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一、承认与沉默:1949年的“石沉大海”

1949年10月6日,南斯拉夫成为全球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其代外长致电周恩来,明确表达建交意愿。然而,这份电报未获中方任何回应,甚至在后续官方文件中,南斯拉夫的名字也被刻意隐去。

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是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彻底破裂。1948年6月,苏共操控共产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指责铁托政权“背离马列主义”。彼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中共为争取苏联支持并消除斯大林对“中国可能成为第二个南斯拉夫”的疑虑,选择公开支持情报局决议,甚至在党内文件中将南斯拉夫定性为“帝国主义代理人”。

1949年中期,南斯拉夫为突破苏联的经济封锁,转而与美英等国合作。这一举动被苏联视为“背叛”,进一步加剧阵营对立。中国在“一边倒”外交方针下,不得不搁置与南斯拉夫的接触。

二、破冰契机:斯大林逝世后的外交转向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着手调整苏联对外政策。为恢复社会主义阵营团结,苏共主动向铁托示好:1953年6月,苏联与南斯拉夫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次年,赫鲁晓夫更亲赴贝尔格莱德道歉,承认1948年对南斯拉夫的批判是“错误决定”。

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态度。1954年,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王幼平在国庆招待会上首次与南斯拉夫外交官深入交流。南斯拉夫代办直言:“我们等待中国的回复已近五年。”王幼平将对话内容上报后,外交部虽仍表态“建交条件未成熟”,但开始通过非正式渠道与南斯拉夫接触。

三、建交谈判:莫斯科的秘密磋商

1954年10月,转机在捷克斯洛伐克驻苏使馆的招待会上出现。南斯拉夫驻苏大使主动向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提出建交请求。张闻天当日连发两封电报至中央,建议“抓住时机推进关系正常化”。

中央决策层经研判后,决定由张闻天在莫斯科与南斯拉夫代表谈判,但要求其事先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通报,以确保与苏共立场协调。双方最终于1955年1月2日签署建交公报,此时距离南斯拉夫首次承认新中国已过去五年零三个月。

四、建交背后的多重考量

关键因素中国立场演变南斯拉夫诉求
苏联态度从“绝对服从”到“有限自主”打破孤立,争取国际承认
意识形态缓和“铁托主义”批判证明“第三条道路”可行性
地缘战略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力平衡美苏,强化不结盟地位

此表显示,中南建交既是双方战略利益的契合,也是冷战格局下小国突破阵营对立的尝试。对中国而言,此举既顺应苏联政策调整,又为日后与“修正主义”国家交往积累经验;对南斯拉夫,则标志着其“不结盟运动”理念获得首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默许。

五、建交后的波折与遗产

尽管中南实现建交,但两国关系仍受意识形态分歧制约。1958年,中国因批判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一度召回大使。直至1970年代,面对苏联霸权威胁,中南才真正走向合作:1977年铁托访华,邓小平评价“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1978年华国锋访南,两国签署首份经济技术协定。

这段外交史揭示: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往往超越意识形态标签。中南建交的五年延宕与最终突破,成为冷战时期中等国家探索自主道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