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 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灭火胜利凯旋

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灭火胜利凯旋

时间: 2025-03-21 17:33:40 阅读:170


1991年11月17日,一支身着国旗臂章的中国队伍走下飞机舷梯,他们用53天扑灭科威特10口万吨级油井大火,成为国际救援史上不可忽视的东方力量。

烈焰中的出征

1991年3月,海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科威特境内727口油井燃起的冲天火光遮蔽了波斯湾的天空。这些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的油井,日均喷发原油600万桶,释放的污染物相当于全球汽车尾气排放量的三倍。面对这场人类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中国政府迅速响应。由四川石油管理局62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灭火队,携带自主研发的高压水炮等设备,于8月23日飞抵科威特布尔甘油田——这片占该国石油产量91%的世界第二大油田,此刻已成为火魔肆虐的炼狱。

火场鏖战录

在摄氏50度高温、油井爆炸声高达120分贝的极端环境中,中国队员摸索出独特的灭火战术:

  1. 立体水网切割法:6台射程70米的高压水炮组成交叉火力网,通过物理隔离切断燃烧链;
  2. 夜间突袭作业:利用欧美队伍休整时段,连续夜战抢占灭火窗口期;
  3. 模块化装备组合:将30吨设备拆解为可人力搬运的组件,突破交通瘫痪区。

9月8日首战告捷,仅用67分钟扑灭日喷油量万吨的G246井,比预定时间缩短85%。至11月初,10口被国际专家判定为“不可逆损毁”的油井相继熄灭,单井灭火效率较他国队伍提升40%。

数据背后的付出

指标数据对比值
日均工作时长16.5小时欧美队伍8小时
辐射热承受4.2千瓦/平方米人体耐受极限0.5千瓦
水质消耗量3800吨/井传统方式1.2万吨
设备国产率89%国际同行35%-60%

表格数据显示,队员承受的辐射热相当于持续贴近400℃烤箱作业,8人因呼吸道灼伤紧急送医,全员出现持续性鼻出血。自主研发的防辐射铝箔防护服,将体表温度降低27℃,成为保住生命的最后屏障。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力量

当美国专家质疑“第三世界技术”时,中国队伍用三周完成对方两月工作量的成绩赢得尊重。科威特石油部长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亲自签发嘉奖令,特别指出:“在BQ8井的复杂井口修复中,中国工程师的微型切割技术避免了价值1.2亿美元的井区报废。”法国《费加罗报》记录下历史性场景:11月5日,中美灭火队在F198井区首次开展联合行动,中国团队主导制定的“阶梯式注氮灭火方案”被纳入国际油井救援标准。

归国时刻

11月17日,灭火队返京当日直赴中南海。国务院总理李鹏握着总指挥孙振纯结满血痂的手说道:“你们用五星红旗臂章证明,中国工人既能建设自己的国家,也能修复世界的创伤。”此刻,科威特城邮局正在投递特殊邮件——当地民众自发筹集的1300封感谢信,信封上均印着汉字“救命恩人”。

这场跨越洲际的救援,不仅扑灭了波斯湾的烈火,更点燃了中国工业技术走向世界的火炬。当62名队员的身影融入首都机场的晨光,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人类对抗灾难的勇气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