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时间与背景
时间 | 地点 | 主办单位 | 社会背景 |
---|---|---|---|
1984年12月 | 北京 | 民政部、全国妇联 | 改革开放初期,人口流动加速,传统婚恋模式面临转型需求 |
主要意义分析
1.推动婚介服务规范化
会议首次提出婚介所的管理标准与服务流程,要求机构登记备案,明确禁止虚假宣传和收费乱象,为后续《婚姻介绍服务规范》等政策出台提供实践依据。
2.促进婚恋观念革新
通过案例分享(如上海青年婚介所“跨单位联谊”模式),打破“熟人介绍”局限,倡导自由恋爱与社会化婚恋服务结合,推动公众接受新型婚介形式。
3.服务社会转型需求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龄青年”“异地务工人员”婚配难题,会议总结各地经验(如广州“流动人口婚介窗口”),探索通过制度化服务缓解社会矛盾。
4.形成行业协作网络
建立全国婚介所信息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资源对接。至1986年,登记婚介机构从会前的217家增至1300余家,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