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操作是否真的能规避监管?
第一步:信息垄断与账户控制
杨奕作为博时基金基金经理,利用职务之便获取未公开基金交易信息,包括股票代码、买卖时机及仓位调整计划。他通过亲属及特定关系人开设的3个个人账户(含亲属代持),在基金建仓前同步买入目标股票,待基金拉升股价后抛售获利。
第二步:交易时间差套利
操作阶段 | 基金账户行为 | 个人账户行为 |
---|---|---|
建仓期 | 大额买入目标股票 | 同步小额买入 |
拉升期 | 持续加仓推高股价 | 观望等待最佳出货点 |
出货期 | 减仓或清仓 | 高价抛售个人持仓 |
关键点:个人账户交易时间早于基金操作3-7个交易日,利用信息差实现低买高卖。
第三步:资金洗白与利益输送
- 多层转账:获利资金通过亲属账户、地下钱庄等渠道分散提现,规避反洗钱监测。
- 利益分成:与代持人约定“三七分成”(杨奕占70%),部分资金用于购置房产、奢侈品等高净值资产。
监管漏洞与社会影响
自问自答:为何老鼠仓屡禁不止?
- 信息不对称:基金经理掌握核心交易数据,普通投资者无法获取。
- 追责难度大:需同时证明“未公开信息获取”与“交易关联性”,证据链复杂。
社会教训:
- 投资者教育:警惕“明星基金经理”光环效应,关注持仓透明度。
- 监管升级:2019年《证券法》增设“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
独家数据:据证监会披露,2022年共查处12起老鼠仓案件,涉案金额超30亿元,平均单案追缴违法所得1.2亿元。
个人观点:杨奕案暴露了金融行业内部风控的脆弱性,建议引入AI交易监控系统,实时比对基金经理与关联账户的交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