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所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718所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到底有哪些具体且有效的举措,能让其在行业内保持竞争力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始终觉得,一个科研机构的发展,核心在于人和技术的双向驱动。718所作为专注于特种气体、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研究机构,其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举措必然要贴合行业实际需求,既要能留住人才,又要能产出真成果。
一、人才培养:从“引进来”到“沉下去”
怎么让人才既能快速成长,又能扎根科研?718所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
构建“双轨制”成长通道
针对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设置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两条晋升路径。比如,科研人员可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完成重大项目晋升,技术骨干则可凭技术突破、专利转化获得认可,避免“唯论文论”或“唯管理论”的单一标准。
亮点:这种模式让擅长科研的人专心搞研究,擅长管理的人专注带团队,极大提升了人才积极性。 -
校企联合“定制化”培养
与国内多所化工、材料领域高校合作,开设“718定向班”。学生从大三开始参与所内项目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入职后再由所内资深研究员带教1-2年。
比如,与某高校合作的“特种气体研发班”,近三年已输送30余名毕业生,其中6人已成为项目核心成员。
二、科研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科研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如何让成果落地?718所的举措很务实。
| 创新举措 | 具体做法 | 实际成效 | |----------|----------|----------| | 设立“前沿技术探索基金” | 每年拿出年度科研经费的15%,支持科研人员自主申报探索性项目,即使项目失败也不影响后续申报 | 近五年,该基金支持的“新型环保制冷剂研发”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 | 建立“跨领域攻关小组” | 针对复杂项目,打破部门壁垒,组建由化学、材料、工程等多领域人员组成的临时小组,项目完成后解散,灵活高效 | 某特种气体提纯项目中,跨领域小组仅用8个月就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纯度提升至99.999% |
三、激励机制: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为什么有些科研机构留不住人才?很大程度上是激励不到位。718所的激励机制直击痛点。
-
成果转化“分红制”
科研成果转化后,团队可获得转化收益的30%-50%分红,且分红周期长达5年。比如,某团队研发的特种气体检测设备转让后,连续三年获得分红,人均年增收超10万元。
这难道不是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直接认可吗? -
“容错试错”保障制度
对于探索性项目,若因技术难度大未达预期,不纳入考核负面清单,且保留后续申请经费的资格。这种制度让科研人员敢闯敢试,不用害怕“失败就追责”。
四、科研平台:给创新“搭好舞台”
没有好的平台,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出成果。718所在平台建设上的投入,值得关注。
-
国家级实验室与中试基地联动
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中试基地,实验室负责基础研究,中试基地负责成果放大试验。比如,某新型催化剂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后,直接进入中试基地进行量产模拟,缩短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 -
“开放共享”设备资源
价值超千万元的精密仪器对所内所有团队开放,同时与地方企业共享部分检测设备,既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又加强了与企业的技术交流。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举措确实起到了作用。据公开信息,近三年718所新增专利1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0%,人才流失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作为读者,我认为这种“以人才为核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模式,不仅符合当前科研机构的发展需求,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毕竟,科研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