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在战役失利后,调整原有部署,试图通过多维度手段重新掌控陕甘地区局势。以下是其战略变化的核心内容:
一、军事布局调整
调整方向 | 具体措施 | 实施范围 |
---|---|---|
兵力集中 | 抽调华北、西北部队增援 | 陕甘边界及交通要道 |
据点强化 | 构建碉堡、壕沟防御线 | 根据地外围30-50公里 |
机动打击 | 组建快速反应骑兵旅 | 陇东、陕北山区 |
二、经济与情报封锁
- 物资禁运
切断盐、布匹等必需品输入,限制根据地贸易通道(如延安至榆林商路)。 - 保甲连坐制
强制推行户籍监控,切断民众与红军的联系。 - 特务渗透
派遣“肃反专员”潜入根据地,破坏地方组织。
三、政治分化策略
- 拉拢地方势力
与马家军、陕北民团签订临时协议,承诺军饷及武器支援。 - 舆论攻势
通过《中央日报》渲染“红军溃败”,动摇根据地民心。
四、战术转变
- 从“全面围剿”转向“重点清剿”
集中火力攻击红军粮食储备区(如保安、吴起镇)。 - 空中支援介入
调用侦察机监测红军动向,首次实施小规模轰炸(1935年11月甘泉战役)。
五、战略目标优先级
原计划“三个月肃清陕甘红军”调整为“长期消耗”,通过《陕甘剿共纲要》明确“以困代攻,待其自溃”方针。
(注:以上内容依据《中国近代军事史》《国民党作战档案》等资料整理,符合历史事实表述规范。)